23-top_img.png

“国进民退”说法没有依据,“国民共进”才是事实!

发布时间:2017-12-26 浏览次数:359
“国进民退”的说法没有理论依据,也没有实践基础,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认识。这种说法会撕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,对整个经济发展不利,不应人为夸大矛盾。
从理论上来说,现阶段,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地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。应该说,改革开放40年,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,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发展,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,都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,是不可分割的,更不是对立的

在实践中,国有企业离不开民营企业,民营企业承担了大量国有企业的外包服务;民营企业也离不开国有企业,民营企业的大量服务,如电力供应,大多来源于国有企业。
 

实际上,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,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利的经济合作方式。我们看到,在发展中,国有企业在学习民营企业的市场拼搏精神;民营企业也在学习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,同时还受益于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所带来的成果。以我所在的建材行业为例,全行业都在使用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央企所研发的技术,比如新型干法水泥、浮法玻璃等行业领域。近年来中国建材行业发展迅速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中国建材集团作为行业的龙头,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。
 

从宏观层面来看,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健康发展,一个重要原因是,我们没有像有的国家那样“翻饼”——一会搞国有化运动,一会搞私有化运动。
 

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、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的,通过交叉持股、混合所有制改革达到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,就像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。
社会上有一种想法,好像国有企业享尽了天时地利,实际上,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之后,面临和民营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。比如,实体经济近几年遇到难题,实体经济中传统的基础原材料行业,大多是国企在做,遇到的困难也更多。相比民营企业,国有企业并不像有些人想的有多少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 

有人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了国有企业。我想说,银行贷款主要看财务报表和信用。以前我在北新建材当厂长,那是纯粹的国企,但经营不好的时候,银行也不给提供贷款。所以,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了国有企业,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。
 

有些民企为什么贷款难,一是因为民企普遍规模较小;二是资本充裕度也不够,能够提供的抵押物、信用不够;三是有些民营企业在初创的过程中,在信誉、规范度上做得不够好。
 

现在一些民企从银行不容易贷到款,但是从国企这接到了外包的活儿,拿到了预付款。资金从银行流向国企,再通过国企流向民企。
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兼并重组潮。中国各个产业也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。当前的兼并重组在很多领域发生,有的是国有企业发起的,有的是民营企业发起的。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,和所有制没有关系。

当前,国有企业的定义也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,不能再用二三十年前的国有企业概念来阐述今天国有企业的情况。一方面,国企在兼并重组,但同时也在通过上市公司增发,国有资本在企业里的份额发生了变化。虽然国有资本本身在增值,但是也引入了大量的非公资本,是“国民共进”的过程。国企的市场化改革非常深刻,表面上看国有企业是国家拥有,但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来看,民营资本、社会资本、个人投资者不少都是国有企业的股东,都在享受国企发展带来的红利。
 

中国建材在重组企业过程中,把水泥企业30%的股份留给了民营企业。在中国建材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,国有股本占43%,近60%都是非公资本。今天来看,行业的重组已经改变了过去竞争的思路,是从行业的健康发展、从行业的共同利益,并照顾到方方面面进行的联合和重组。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,实现了市场高度整合,减少了小散乱的局面,形成我国有充分竞争力的大型企业。
 

我曾经提出一个公式:央企实力+民企活力=企业竞争力。央企有规范的管理、规模优势、技术实力,民企有灵活性、激励机制、企业家精神,二者相互融合,取长补短,可以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。


 

foot_img_01.png

主办单位:盘锦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: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[网站地图]

网站标识码:2111000057 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2023000884号-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31号

联系电话:0427-2839005

foot_img_02.png